貧者因書富,富者因書貴。
愚者得書賢,賢者得書利。
只見讀書榮,不見讀書墜。
文末有福利~
1
能以一葉之輕,牽眾生之口舌,唯茶是也。
陳宗懋院士的序里,第一句便是。
你對鐵觀音的印象是什么?
是它的傳奇故事嗎?那你選擇“文人獻茶,乾隆賜名”還是“觀音托夢,魏蔭傳茶”呢?
今天,有位友人找來要我推薦一款“開水一沖花香四溢的茶”。腦海里不假思索蹦出來的,便是鐵觀音。
所以,我對鐵觀音的印象是“花香四溢”。
雪之于南方,更多的時候是奢侈的,而雪之于鐵觀音,是其華麗逆襲的恩賜。在十八世紀二三十年代里,或許是那連年大雪,催生了鐵觀音這個珍奇的茶樹品種,讓無數(shù)世人為之著迷。
從鐵觀音的誕生,寫到安溪八大名茶、短穗扦插、婚禮茶俗,作者許以它的詞是:
“不偏不倚,中庸之美。”
是的,形如觀音重如鐵,卻又花香四溢;耐得寒風(fēng)和大雪,還可千錘火煉。
2
Δ2018年4月20日,汕頭中山公園,萬人共品鐵觀音
八十萬安溪人,有二十萬在外賣茶。
這真的不是一句夸張的玩笑話,而是實情。
從潮汕到東南亞,到日本、英國、美國...還有神州大地,安溪鐵觀音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并非三言兩語可表述,但文中依然可窺其一二,瞻仰其地圖一角。
而說起安溪鐵觀音的人物史,其實也是安溪鐵觀音的崛起史。
陳水潮、林金科、王文禮、肖文華、魏月德、魏榮南、劉紀恒、吳榮山、高碰來、王藝生、李金登、王清海、劉金龍、黃琴、張順儒......
每一個名字都擲地有聲。
3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鐵粉”就有一千種“觀音韻。
古人造字真的鬼斧神工,撥完弦之后的顫音,飄渺地回蕩在空氣里,看不見、摸不著,稱之為“韻”。安溪鐵觀音的“觀音韻”也是如此。
“空谷幽蘭般馥郁雋永的靈妙香氣”
“口中無茶,回味綿長”
“滿嘴生香,咽后齒縫溢出絲絲甜津,
久久不散”
“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
“愉悅頓生,飲用時有醍醐灌頂之勢”
“輕呷一口,韻致綿長,若文學(xué)之通感”
“是天、地、人、種四者的有機融合”
“是有精靈附著在上面的”
4
“蛺蝶呀——”
“來~~~啦~~~”
茶的健康功效,既撲朔迷離,又顯而易見。科學(xué)界對其的研究從未停止。
——《中國鐵觀音讀后感》by 蕭蕭
“封底 《中國鐵觀音》作者在感觀的人文和客觀的地理間擴展出一個安溪鐵觀音的全景視野,從人與茶、物與茶、茶與茶進行多維度詮釋,彰顯安溪鐵觀音的“中國功夫、中庸之美、大慈大悲”的三大靈魂,為我們深度解讀安溪鐵觀音提供了一把解碼鑰匙。”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
“安溪鐵觀音的生長環(huán)境,吸雄偉之山氣,納浩瀚之海韻。閱讀《中國鐵觀音》,你會發(fā)現(xiàn)安溪土地上的神明、宗族、物產(chǎn),皆可謂“觀音韻、蘭花香”的天然配方。作者長期深入山野調(diào)研,查閱歷史資料,結(jié)合科學(xué)研究,揭開了安溪鐵觀音的神秘面紗?!?/p>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教授劉仲華
“到過安溪,不能不被安溪鐵觀音所迷醉;拍攝過安溪鐵觀音,不能不被博大精深的安溪茶文化所傾倒。讀著《安溪鐵觀音》,回味喝過的安溪鐵觀音,口中無茶書為茶,讓茶香在第三空間氤氳升騰,這該是喝鐵觀音的最高境界吧。?”
——中央電視臺策劃人黃燦紅?
《中國鐵觀音:深刻解讀傳奇茶葉的內(nèi)外世界》
作者:林榮溪? 陳德進
出版方:華中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
一片葉子香飄萬家,一本圖書激蕩華夏。
1月12日,《中國鐵觀音——深度解讀傳奇鐵觀音的內(nèi)外世界》首發(fā)儀式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自發(fā)布以來,《中國鐵觀音》受到各級領(lǐng)導(dǎo)、專家、媒體和廣大茶友的廣泛關(guān)注,圖書已被北京商琨茶學(xué)院、中華茶通典、安溪沼澤圖書館收藏,幾個國家級、省級和各大高校圖書館都在準備收藏,社會各界要書的熱情勝似備年貨,中國書市茶香四溢。
林先生說:“閱讀一本含香的茶書雅作,是否能給您春節(jié)期間補充精神能量?讓您的內(nèi)心世界隨著一杯好茶更加篤實?”
送 書 福 利
“說茶”將在1月29日(周二)采訪作者之一——林榮溪先生,了解這本書背后更多的故事。
林榮溪先生也特地準備了三本書,送給“說茶”的朋友們。
還是和之前一樣,從留言中抽取3位朋友贈予《中國鐵觀音》。
這一次想問的問題有點多,你挑一個留言告訴我們就可以了:
Q1 :你第一次喝鐵觀音是什么樣的感受?
Q2 :你覺得什么是“觀音韻”?
Q3 :關(guān)于《中國鐵觀音》你有什么問題想了解嗎?
Q4 :你有什么問題想問林榮溪先生嗎?
公布時間:2月1日(周五)頭條文章文末,敬請關(guān)注。
浪漫,就是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浪費時間慢慢喝茶,浪費時間慢慢走,浪費時間慢慢變老。
? ——《溫一壺月光下酒》
你們的每一個留言,待我們溫一壺酒,慢慢地看。
撰文 / 蕭 蕭
編輯 / 曾金蓮
責(zé)編 / 蕭 蕭